1.Linux虚拟网络中的网网络macvlan设备源码分析
2.从Linux源码看Socket(TCP)的listen及连接队列
3.2024年度Linux6.9内核最新源码解读-网络篇-server端-第一步创建--socket
4.linux下socket 网络编程(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文件) 求源代码 大哥大姐帮帮忙 ,。。络源谢谢
5.linux内核源码:网络通信简介——网络拥塞控制之BBR算法
6.Linux源代码有多庞大一探究竟linux源码有多大
Linux虚拟网络中的源码macvlan设备源码分析
Linux虚拟网络中的macvlan设备源码分析
macvlan是Linux内核提供的一种新特性,用于在单个物理网卡上创建多个独立的分析虚拟网卡。支持macvlan的网网络内核版本包括v3.9-3.和4.0+,推荐使用4.0+版本。络源问卷考试系统源码macvlan通常作为内核模块实现,源码可通过以下命令检测系统是分析否支持: 1. modprobe macvlan - 加载模块 2. lsmod | grep macvlan - 确认是否已加载 对于学习和资源分享,可以加入Linux内核源码交流群获取相关学习资料,网网络前名成员可免费领取价值的络源内核资料包。 macvlan的源码工作原理与VLAN不同,macvlan子接口拥有独立的分析MAC地址和IP配置,每个子接口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网网络网络环境。通过子接口,络源macvlan可以实现流量隔离,源码根据包的目的MAC地址决定转发给哪个虚拟网卡。macvlan的网络模式包括private、vepa、bridge和passthru,分别提供不同的通信和隔离策略。 与传统VLAN相比,macvlan在子接口独立性和广播域共享上有所不同。macvlan的子接口使用独立MAC地址,而VLAN共享主接口的MAC。此外,macvlan可以直接接入到VM或network namespace,而VLAN通常通过bridge连接。 总的来说,macvlan是Linux网络配置中的强大工具,理解其源码有助于深入掌握其内部机制。对于网络配置和性能优化的探讨,可以参考以下文章和视频:Linux内核性能优化实战演练(一)
理解网络数据在内核中流转过程
Linux服务器数据恢复案例分析
虚拟文件系统操作指南
Linux共享内存同步方法
最后,关于macvlan与VLAN的详细对比,以及mactap技术,可以参考相关技术社区和文章,如内核技术中文网。模板网站 源码从Linux源码看Socket(TCP)的listen及连接队列
了解Linux内核中Socket (TCP)的"listen"及连接队列机制是深入理解网络编程的关键。本文将基于Linux 3.内核版本,从源码角度解析Server端Socket在进行"listen"时的具体实现。
建立Server端Socket需要经历socket、bind、listen、accept四个步骤。本文聚焦于"listen"步骤,深入探讨其内部机理。
通过socket系统调用,我们可以创建一个基于TCP的Socket。这里直接展示了与TCP Socket相关联的操作函数。
接着,我们深入到"listen"系统调用。注意,glibc的INLINE_SYSCALL对返回值进行了封装,仅保留0和-1两种结果,并将错误码的绝对值记录在errno中。其中,backlog参数至关重要,设置不当会引入隐蔽的陷阱。对于Java开发者而言,框架默认backlog值较小(默认),这可能导致微妙的行为差异。
进入内核源码栈,我们发现内核对backlog值进行了调整,限制其不超过内核参数设置的somaxconn值。
核心调用程序为inet_listen。其中,除了fastopen外的逻辑(fastopen将在单独章节深入讨论)最终调用inet_csk_listen_start,将sock链入全局的listen hash表,实现对SYN包的高效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SO_REUSEPORT特性允许不同Socket监听同一端口,实现内核级的zxingc 源码解析负载均衡。Nginx 1.9.1版本启用此功能后,性能提升3倍。
半连接队列与全连接队列是连接处理中的关键组件。通常提及的sync_queue与accept_queue并非全貌,sync_queue实际上是syn_table,而全连接队列为icsk_accept_queue。在三次握手过程中,这两个队列分别承担着不同角色。
在连接处理中,除了qlen与sk_ack_backlog计数器外,qlen_young计数器用于特定场景下的统计。SYN_ACK的重传定时器在内核中以ms为间隔运行,确保连接建立过程的稳定。
半连接队列的存在是为抵御半连接攻击,避免消耗大量内存资源。通过syn_cookie机制,内核能有效防御此类攻击。
全连接队列的最大长度受到限制,超过somaxconn值的连接会被内核丢弃。若未启用tcp_abort_on_overflow特性,客户端可能在调用时才会察觉到连接被丢弃。启用此特性或增大backlog值是应对这一问题的策略。
backlog参数对半连接队列容量产生影响,导致内核发送cookie校验时出现常见的内存溢出警告。
总结而言,TCP协议在数十年的演进中变得复杂,深入阅读源码成为分析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深入解析了Linux内核中Socket (TCP)的"listen"及连接队列机制,旨在帮助开发者更深入地理解网络编程。
年度Linux6.9内核最新源码解读-网络篇-server端-第一步创建--socket
深入解析年Linux 6.9内核的网络篇,从服务端的第一步:创建socket开始。理解用户空间与内核空间的交互至关重要。当我们在用户程序中调用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实际上是触发了从用户空间到内核空间的系统调用sys_socket(),这是查源码后门创建网络连接的关键步骤。 首先,让我们关注sys_socket函数。这个函数在net/socket.c文件的位置,无论内核版本如何,都会调用__sys_socket_create函数来实际创建套接字,它接受地址族、类型、协议和结果指针。创建失败时,会返回错误指针。 在socket创建过程中,参数解析至关重要:网络命名空间(net):隔离网络环境,每个空间有自己的配置,如IP地址和路由。
协议族(family):如IPv4(AF_INET)或IPv6(AF_INET6)。
套接字类型(type):如流式(SOCK_STREAM)或数据报(SOCK_DGRAM)。
协议(protocol):如TCP(IPPROTO_TCP)或UDP(IPPROTO_UDP),默认值自动选择。
结果指针(res):指向新创建的socket结构体。
内核标志(kern):区分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的socket。
__sock_create函数处理创建逻辑,调用sock_map_fd映射文件描述符,支持O_CLOEXEC和O_NONBLOCK选项。每个网络协议族有其特有的create函数,如inet_create处理IPv4 TCP创建。 在内核中,安全模块如LSM会通过security_socket_create进行安全检查。sock_alloc负责内存分配和socket结构初始化,协议族注册和动态加载在必要时进行。RCU机制保护数据一致性,确保在多线程环境中操作的正确性。 理解socket_wq结构体对于异步IO至关重要,它协助socket管理等待队列和通知。例如,在TCP协议族的c 源码读取inet_create函数中,会根据用户请求找到匹配的协议,并设置相关的操作集和数据结构。 通过源码,我们可以看到socket和sock结构体的关系,前者是用户空间操作的抽象,后者是内核处理网络连接的实体。理解这些细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编写C++网络程序。 此外,原始套接字(如TCP、UDP和CMP)的应用示例,以及对不同协议的深入理解,如常用的IP协议、专用协议和实验性协议,是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的重要部分。linux下socket 网络编程(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文件) 求源代码 大哥大姐帮帮忙 ,。。谢谢
源代码奉上,流程图。。。这个太简单了,你自己看看。。。。。。。
//TCP
//服务器端程序
#include< stdio.h >
#include< stdlib.h >
#include< windows.h >
#include< winsock.h >
#include< string.h >
#pragma comment( lib, "ws2_.lib" )
#define PORT
#define BACKLOG
#define TRUE 1
void main( void )
{
int iServerSock;
int iClientSock;
char *buf = "hello, world!\n";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Addr;
struct sockaddr_in ClientAddr;
int sin_size;
WSADATA WSAData;
if( WSAStartup( MAKEWORD( 1, 1 ), &WSAData ) )//初始化
{
printf( "initializationing error!\n" );
WSACleanup( );
exit( 0 );
}
if( ( iServerSock = socket( AF_INET, SOCK_STREAM, 0 ) ) == INVALID_SOCKET )
{
printf( "创建套接字失败!\n" );
WSACleanup( );
exit( 0 );
}
Server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Addr.sin_port = htons( PORT );//监视的端口号
ServerAddr.sin_addr.s_addr = INADDR_ANY;//本地IP
memset( & ( ServerAddr.sin_zero ), 0, sizeof( ServerAddr.sin_zero ) );
if( bind( iServerSock, ( struct sockaddr * )&ServerAddr, sizeof( struct sockaddr ) ) == -1 )
{
printf( "bind调用失败!\n" );
WSACleanup( );
exit( 0 );
}
if( listen( iServerSock, BACKLOG ) == -1 )
{
printf( "listen调用失败!\n" );
WSACleanup( );
exit( 0 );
}
while( TRUE )
{
sin_size = sizeof( struct sockaddr_in );
iClientSock = accept( iServerSock, ( struct sockaddr * )&ClientAddr, &sin_size );
if( iClientSock == -1 )
{
printf( "accept调用失败!\n" );
WSACleanup( );
exit( 0 );
}
printf( "服务器连接到%s\n", inet_ntoa( ClientAddr.sin_addr ) );
if( send( iClientSock, buf, strlen( buf ), 0 ) == -1 )
{
printf( "send调用失败!" );
closesocket( iClientSock );
WSACleanup( );
exit( 0 );
}
}
}
/////客户端程序
#include< stdio.h >
#include< stdlib.h >
#include< windows.h >
#include< winsock.h >
#include< string.h >
#pragma comment( lib, "ws2_.lib" )
#define PORT
#define BACKLOG
#define TRUE 1
#define MAXDATASIZE
void main( void )
{
int iClientSock;
char buf[ MAXDATASIZE ];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Addr;
int numbytes;
// struct hostent *he;
WSADATA WSAData;
// int sin_size;
/* if( ( he = gethostbyname( "liuys" ) ) == NULL )
{
printf( "gethostbyname调用失败!" );
WSACleanup( );
exit( 0 );
}
*/
if( WSAStartup( MAKEWORD( 1, 1 ), &WSAData ) )//初始化
{
printf( "initializationing error!\n" );
WSACleanup( );
exit( 0 );
}
if( ( iClientSock = socket( AF_INET, SOCK_STREAM, 0 ) ) == INVALID_SOCKET )
{
printf( "创建套接字失败!\n" );
WSACleanup( );
exit( 0 );
}
Server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Addr.sin_port = htons( PORT );
// ServerAddr.sin_addr = *( ( struct in_addr * )he->h_addr );
Server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 "..2." );//记得换IP
memset( &( ServerAddr.sin_zero ), 0, sizeof( ServerAddr.sin_zero ) );
if( connect( iClientSock, ( struct sockaddr * ) & ServerAddr, sizeof( struct sockaddr ) ) == -1 )
{
printf( "connect失败!" );
WSACleanup( );
exit( 0 );
}
numbytes = recv( iClientSock, buf, MAXDATASIZE, 0 );
if( numbytes == -1 )
{
printf( "recv失败!" );
WSACleanup( );
exit( 0 );
}
buf[ numbytes ] = '\0';
printf( "Received: %s", buf );
closesocket( iClientSock );
WSACleanup( );
}
/////UDP
//服务器
#include< stdio.h >
#include< string.h >
#include< winsock.h >
#include< windows.h >
#pragma comment( lib, "ws2_.lib" )
#define PORT
#define BACKLOG
#define TRUE 1
#define MAXDATASIZE
void main( void )
{
int iServerSock;
// int iClientSock;
int addr_len;
int numbytes;
char buf[ MAXDATASIZE ];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Addr;
struct sockaddr_in ClientAddr;
WSADATA WSAData;
if( WSAStartup( MAKEWORD( 1, 1 ), &WSAData ) )
{
printf( "initializationing error!\n" );
WSACleanup( );
exit( 0 );
}
iServerSock = socket( AF_INET, SOCK_DGRAM, 0 );
if( iServerSock == INVALID_SOCKET )
{
printf( "创建套接字失败!\n" );
WSACleanup( );
exit( 0 );
}
Server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Addr.sin_port = htons( PORT );//监视的端口号
ServerAddr.sin_addr.s_addr = INADDR_ANY;//本地IP
memset( & ( ServerAddr.sin_zero ), 0, sizeof( ServerAddr.sin_zero ) );
if( bind( iServerSock, ( struct sockaddr * )&ServerAddr, sizeof( struct sockaddr ) ) == -1 )
{
printf( "bind调用失败!\n" );
WSACleanup( );
exit( 0 );
}
addr_len = sizeof( struct sockaddr );
numbytes = recvfrom( iServerSock, buf, MAXDATASIZE, 0, ( struct sockaddr * ) & ClientAddr, &addr_len );
if( numbytes == -1 )
{
printf( "recvfrom调用失败!\n" );
WSACleanup( );
exit( 0 );
}
printf( "got packet from %s\n", inet_ntoa( ClientAddr.sin_addr ) );
printf( "packet is %d bytes long\n", numbytes );
buf[ numbytes ] = '\0';
printf( "packet contains \"%s\"\n", buf );
closesocket( iServerSock );
WSACleanup( );
}
//客户端
#include< stdio.h >
#include< stdlib.h >
#include< windows.h >
#include< winsock.h >
#include< string.h >
#pragma comment( lib, "ws2_.lib" )
#define PORT
#define MAXDATASIZE
void main( void )
{
int iClientSock;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Addr;
int numbytes;
char buf[ MAXDATASIZE ] = { 0 };
WSADATA WSAData;
if( WSAStartup( MAKEWORD( 1, 1 ), &WSAData ) )
{
printf( "initializationing error!\n" );
WSACleanup( );
exit( 0 );
}
if( ( iClientSock = socket( AF_INET, SOCK_DGRAM, 0 ) ) == -1 )
{
printf( "创建套接字失败!\n" );
WSACleanup( );
exit( 0 );
}
Server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Addr.sin_port = htons( PORT );
Server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 "..2." );//记得换IP
memset( &( ServerAddr.sin_zero ), 0, sizeof( ServerAddr.sin_zero ) );
numbytes = sendto( iClientSock, buf, strlen( buf ), 0, ( struct sockaddr * ) & ServerAddr, sizeof( struct sockaddr ) );
if( numbytes == -1 )
{
printf( "sendto调用失败!\n" );
WSACleanup( );
exit( 0 );
}
printf( "sent %d bytes to %s\n", numbytes, inet_ntoa( ServerAddr.sin_addr ) );
closesocket( iClientSock );
WSACleanup( );
}
linux内核源码:网络通信简介——网络拥塞控制之BBR算法
从网络诞生至十年前,TCP拥塞控制采用的经典算法如reno、new-reno、bic、cubic等,在低带宽有线网络中运行了几十年。然而,随着网络带宽的增加以及无线网络通信的普及,这些传统算法开始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根本原因是,传统拥塞控制算法将丢包/错包等同于网络拥塞。这一认知上的缺陷导致了算法在面对新环境时的不适应性。BBR算法的出现,旨在解决这一问题。BBR通过以下方式控制拥塞:
1. 确保源端发送数据的速率不超过瓶颈链路的带宽,避免长时间排队造成拥塞。
2. 设定BDP(往返延迟带宽积)的上限,即源端发送的待确认在途数据包(inflight)不超过BDP,换句话说,双向链路中数据包总和不超过RTT(往返延迟)与BtlBW(瓶颈带宽)的乘积。
BBR算法需要两个关键变量:RTT(RTprop:往返传播延迟时间)和BtlBW(瓶颈带宽),并需要精确测量这两个变量的值。
1. RTT的定义为源端从发送数据到收到ACK的耗时,即数据包一来一回的时间总和。在应用受限阶段测量是最合适的。
2. BtlBW的测量则在带宽受限阶段进行,通过多次测量交付速率,将近期的最大交付速率作为BtlBW。测量的时间窗口通常在6-个RTT之间,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在上述概念基础上,BBR算法实现了从初始启动、排水、探测带宽到探测RTT的四个阶段,以实现更高效、更稳定的网络通信。
通信双方在节点中,通过发送和接收数据进行交互。BBR算法通过接收ACK包时更新RTT、部分包更新BtlBW,以及发送数据包时判断inflight数据量是否超过BDP,通过一系列动作实现数据的有效传输。
在具体的实现上,BBR算法的源码位于net\ipv4\tcp_bbr.c文件中(以Linux 4.9源码为例)。关键函数包括估算带宽的bbr_update_bw、设置pacing_rate来控制发送速度的bbr_set_pacing_rate以及更新最小的RTT的bbr_update_min_rtt等。
总的来说,BBR算法不再依赖丢包判断,也不采用传统的AIMD线性增乘性减策略维护拥塞窗口。而是通过采样估计网络链路拓扑情况,极大带宽和极小延时,以及使用发送窗口来优化数据传输效率。同时,引入Pacing Rate限制数据发送速率,与cwnd配合使用,有效降低数据冲击。
Linux源代码有多庞大一探究竟linux源码有多大
Linux是当今最流行的操作系统之一,它使用着许多计算机系统,包括网络设备、服务器、个人电脑等等。有一件事众所周知,Linux的源代码非常庞大。因此,有人认为Linux不适合编译和开发,因为它的庞大体系结构使得人们无法理解和控制。
实际上,Linux的源代码比其他操作系统要庞大的多,尤其是比Windows等操作系统更加庞大。根据不同的发行版本,Linux的源代码的大小可以达到数百万行甚至数千万行。其中,Linux内核的源代码大小为万行,涉及到大量、非常复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另外,Linux还涉及到大量的库和应用程序,这些库和应用程序的源代码数量也非常庞大,比如GCC工具链涉及到大约万行的源代码,火狐浏览器涉及到约万行源代码,LibreOffice涉及到约万行源代码,GNOME桌面环境拥有数百万行源代码。而X Window系统的源代码更是达到了1.7亿行!
可以看出,Linux的源代码非常庞大,即便不考虑整个系统,仅考虑Linux内核本身,其源代码也会占据大量空间。然而,Linux的优势在于它拥有非常强大的可移植性和灵活性,可以使用同一套代码编译使用在各种平台上,极大地提高了开发的效率和稳定性。因此,Linux的源代码虽然庞大,但它的高灵活性、可移植性和稳定性就能让它充分发挥价值,令管理员和开发者们无需过多的操心即可完成工作。
Linux内核网络栈源代码情景分析内容简介
《Linux内核网络栈源代码情景分析》这本书对Linux1.2.内核协议栈的全部源代码进行了深入剖析。此版本的源代码集中在一个文件夹中,每种协议对应一个独立文件,便于读者快速理解Linux网络协议的整体结构。
本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涵盖网络栈架构分析、协议头文件解读、BSDsocket层功能实现解析、INETsocket层细节实现解析、网络层功能解析、链路层实现分析、网络设备驱动程序详解以及系统网络栈初始化流程。每个部分深入浅出地讲解了Linux网络栈的各个层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知识框架。
对于Linux网络开发人员和内核爱好者而言,《Linux内核网络栈源代码情景分析》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籍。它不仅帮助读者深入了解Linux内核的网络功能实现细节,还能为实际开发工作提供宝贵的指导和灵感,是构建高性能网络应用的重要知识宝库。
在学习过程中,读者不仅可以掌握Linux网络协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还能通过实际代码分析,理解Linux内核如何实现复杂的网络通信功能。这本书的深入解析有助于开发者构建更高效、更可靠的网络系统,是Linux网络开发领域的必备工具书。
《Linux内核网络栈源代码情景分析》通过详尽的代码解读和深入的架构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条理解Linux网络栈的快速通道。无论是对于深入研究Linux内核网络机制的学术研究者,还是寻求提高实际开发技能的工程师,这本书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资源。
解析LinuxSS源码探索一探究竟linuxss源码
被誉为“全球最复杂开源项目”的Linux SS(Secure Socket)是一款轻量级的网络代理工具,它在Linux系统上非常受欢迎,也成为了大多数网络应用的首选。Linux SS的源码的代码量相当庞大,也备受广大开发者的关注,潜心钻研Linux SS源码对于网络研究者和黑客们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以Linux 3. 内核的SS源码为例来分析,Linux SS的源码目录位于linux/net/ipv4/netfilter/目录下,在该目录下包含了Linux SS的主要代码,我们可以先查看其中的主要头文件,比如说:
include/linux/netfilter/ipset/ip_set.h
include/linux/netfilter_ipv4/ip_tables.h
include/linux/netfilter/x_tables.h
这三个头文件是Linux SS系统的核心结构之一。
接下来,我们还要解析两个核心函数:iptables_init函数和iptables_register_table函数,这两个函数的主要作用是初始化网络过滤框架和注册网络过滤表。iptables_init函数主要用于初始化网络过滤框架,主要完成如下功能:
1. 调用xtables_init函数,初始化Xtables模型;
2. 调用ip_tables_init函数,初始化IPTables模型;
3. 调用nftables_init函数,初始化Nftables模型;
4. 调用ipset_init函数,初始化IPset模型。
而iptables_register_table函数主要用于注册网络过滤表,主要完成如下功能:
1. 根据提供的参数检查表的有效性;
2. 创建一个新的数据结构xt_table;
3. 将该表注册到ipt_tables数据结构中;
4. 将表名及对应的表结构存放到xt_tableshash数据结构中;
5. 更新表的索引号。
到这里,我们就大致可以了解Linux SS的源码,但Learning Linux SS源码只是静态分析,细节的分析还需要真正的运行环境,观察每个函数的实际执行,而真正运行起来的Linux SS,是与系统内核非常紧密结合的,比如:
1. 调用内核函数IPv6_build_route_tables_sockopt,构建SS的路由表;
2. 调用内核内存管理系统,比如kmalloc、vmalloc等,分配SS所需的内存;
3. 初始化Linux SS的配置参数;
4. 调用内核模块管理机制,加载Linux SS相关的内核模块;
5. 调用内核功能接口,比如netfilter, nf_conntrack, nf_hook等,通过它们来执行对应的网络功能。
通过上述深入了解Linux SS源码,我们可以迅速把握Linux SS的构架和实现,也能熟悉Linux SS的具体运行流程。Linux SS的深层原理揭示出它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也可以根据Linux SS的现有架构改善Linux的网络安全机制,进一步开发出与Linux SS和系统内核更加融合的高级网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