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婧
為什麼你比別人容易焦慮: 焦慮型人格與原生家庭創傷
課前提要
透過上一階段的焦慮焦慮焦慮家庭課程,我們找到了焦慮產生的星人型人深層心理成因——心理創傷,並且用恢復控制感的自救指南辦法幫助自己緩解創傷所引發的焦慮。在這節課裡,麼比我們將陪伴大家更深入地探索焦慮產生的別人人格基礎——焦慮型人格,找到原生家庭和成長歷程在我們身上留下的容易源码很乱怎么整理文件印記和影響,繼而在後續的格與課程和練習中,能夠針對性地處理這些問題,原生幫助大家走出陰影和擺脫束縛,創傷更深層地緩解焦慮。焦慮焦慮焦慮家庭
通常來說,星人型人我們都以為焦慮的自救指南產生主要源於外部壓力。但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麼比不同的別人人在面對同樣壓力事件的時候,所感受到的容易焦慮程度是不同的。比如小時候考試,有些孩子總容易緊張、生病、肚子疼;而另一些孩子則相反,吃得香、睡得熟,幾乎不受影響。又比如,平時生活中遇到衝突,有些人會耿耿於懷,翻來覆去地想,久久無法消化負面情緒;而另一些人則心態樂觀,處理完就沒事了,並不放在心上。那麼,是什麼造成了我們在面對壓力時不同的心理感受呢?這就要歸因於我們的人格基礎了。
根據我在臨床心理諮詢工作中的觀察,絕大部分來訪者的深焦慮狀態都與其自身的人格特點(你可以把它理解為「性格特點」)密切相關,也就是說,他們本身就屬於「焦慮型人格」。同樣的壓力事件,對於心理健康狀態較好的人而言,不會造成持續的破壞性困擾,但對於「焦慮型人格」的人而言,就會產生很大的时光轴主题源码心理壓力,並且久久難以排解。這一點我們會透過具體的例子來進一步解釋。
那麼,「焦慮型人格」有哪些特點呢?「焦慮型人格」的人往往情感細膩豐富,內心敏感多疑,說話和做事顧慮多,常常糾結於「對不對」和「該不該」,在生活中小心翼翼,擔心比較多。在人群中傾向於忍讓,常常悄無聲息地受傷又默默平復自己,把委屈都藏在心底,裝作一切都好。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不願給別人添麻煩,很少有勇氣激烈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屬於生活得很累又容易受傷的類型。
那「焦慮型人格」又是怎麼形成的呢?透過大量的心理案例,我們不難發現,「焦慮型人格」的形成與我們的原生家庭氛圍及個人成長經歷密不可分。常見的有:童年與父母分離,成長環境動盪,因為長期寄人籬下,缺乏安全感,所以生活得小心翼翼,會察言觀色,焦慮感比較強。此外,原生家庭中的父母(或撫養者),對孩子有過於嚴格的要求和控制,或者實施指責、否定、打擊式的教養方式,或者忽略孩子、情感交流匱乏等。這些都會造成孩子內心的壓抑和創傷,孩子養成謹小慎微、討好、容易內疚和自責的yy天火协议源码性格,這樣的孩子在成年後往往也呈現出深陷焦慮的狀態。
在這裡補充解釋一下:所謂「原生家庭」,是指我們從小長大的家庭環境,不一定是你親生父母所在的家庭。如果你是爺爺奶奶撫養長大的,或者你是親戚撫養長大的,又或者你是被收養的,那這個(或者這幾個)撫養你長大的家庭就是你的原生家庭,不管你的親生父母有沒有在其中。與「原生家庭」對應的另一個概念是「核心家庭」。
所謂「核心家庭」,是指由你和伴侶組成的家庭。比如,你現在和你的妻子或丈夫組成的這個家庭,就是你的「核心家庭」。而對於你的孩子而言,你的「核心家庭」則是他的「原生家庭」。
舉兩個例子來幫助大家理解這個概念。
我的來訪者H女士是典型的「焦慮型人格」:
她從小父母離異,由叔叔嬸嬸撫養長大。寄人籬下的十多年裡,她常被兩個表姐欺負,嬸嬸對她也不好,常無故找碴,對她非打即罵。因為沒有父母的庇護,她只能忍氣吞聲、察言觀色,儘量躲著家中的是非,即使受了委屈也不敢反抗,只能默默壓抑在心裡,為此,她從中學時代就開始焦慮、失眠。
長大後,她離開叔叔家去外地工作,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但內心仍然充滿焦慮。特別是ios 修改app源码有了孩子以後,焦慮感更為強烈。總是擔心孩子的種種,在幼兒園會不會被別的孩子欺負?會不會被老師打罵?有沒有吃飽?在玩耍中有沒有受傷?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她卻糾結不安,徹夜難眠。
來訪者K先生也是「焦慮型人格」:
父親從小對他要求很高,希望他長大一定要出人頭地。所以,小時候他學習一直很刻苦,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他記得有一次自己被關在家裡念書,聽見窗外小朋友們在院子裡玩,他也想玩,於是不知不覺走神了,呆呆看著窗外。正巧這時父親經過看見了這一幕,大發雷霆,還取下腰間的皮帶狠狠抽了他一頓。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敢懈怠。而這樣的經歷,在他的童年裡數不勝數。
長大以後,他成了一個容易焦慮的人,在工作中小心翼翼,害怕出錯,主管或者客戶稍有不滿意,他就焦慮得整夜睡不著。在人際關係中他也感覺壓力很大,總希望在人前展示出自己完美的一面,不敢讓別人失望。在家中他也處處謹慎,生怕父母對自己不滿意……久而久之,焦慮越來越嚴重,後來出現心慌氣短、身體發麻等「驚恐發作」症狀。
上兩位來訪者與其原生家庭經歷,在「焦慮型人格」的人群中不勝枚舉。除此以外,yy湖南麻将源码「焦慮型人格」的人往往因為謹慎和壓抑的性格,不善於傾訴自己的負面情緒,在人前極力偽裝,把所有壓力都憋在心裡。久而久之,壓抑在內心的負面情緒和心理能量找不到爆發的出口,就從身體層面失控地爆發出來,出現了種種焦慮症狀。
說到這裡,有些朋友可能會想:「只有缺乏愛的原生家庭才會給孩子帶來創傷吧?我的父母都很愛我,我怎麼會有原生家庭創傷呢?」其實,還真不是這樣。即使充滿愛的原生家庭,也可能會帶來創傷。
再舉兩個例子,幫助大家理解「原生家庭創傷」這個概念。
我的來訪者A女士因為自卑而焦慮,總覺得自己沒有能力,什麼事都做不對、做不好。
在諮詢中,我問她:「這種自卑和妳的原生家庭有關係嗎?」
她很堅定地說:「沒有,我的原生家庭非常好,爸媽都非常愛我。尤其是我媽媽,我們一直到現在都會每天打電話,一聊聊很久,甚至經常聊到半夜。」
我問她:「那妳會跟媽媽聊什麼呢?」
她說:「什麼都聊,生活中的、工作中的所有事情我都跟媽媽說,媽媽幫我分析、出主意,告訴我哪些地方做得對,哪些地方做得不對,告訴我該怎麼辦。」
我問她:「這種情況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她說:「從小就這樣……。」
說到這裡,聰明的你們發現問題了嗎?是的,正是因為A女士的媽媽太愛她,凡事都要參與,替她解決,所以,原生家庭的教養氛圍呈現出一種「高控制型」的特點。孩子就漸漸認為,我是沒有能力的,我解決不好這些事,我的解決方法都是不對的、不妥的,只有媽媽的方法才是對的、好的。長此以往,A女士就失去了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變得越發不自信和自我否定,焦慮也就接踵而來。
我的另一位來訪者C先生,常常覺得委屈和受傷。他對別人非常好,點菜的時候讓別人先點,認領工作的時候讓別人先挑,凡事都優先考慮別人的感受,但身邊的人卻不顧及他的感受。
C先生問我:「為什麼好人卻沒有好報?」
我問他:「別人不顧及你的感受,你為什麼不能向他們要求呢?」
他說:「這怎麼可以提?從小父母就告訴我,要懂事,不要動這不要動那,該給你的父母都會給你,不該給你的,你要也沒用。所以我從小就不提要求,只是努力滿足父母的期待,然後在心裡默默盼望父母給我想要的東西。」
說到這兒,你發現問題了嗎?C先生之所以壓抑自己的需求而不表達,是因為他在原生家庭裡就是這樣被教育的。
所以,所謂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不是說一定要在原生家庭裡遭受虐待,也可能是一些潛移默化的問題模式的影響。即便父母愛我們,他們也不可能是完美的父母,也會帶給我們傷害和負面影響。因此,我們探尋原生家庭的問題不是為了歸罪於原生家庭,更不是為了把責任推給父母,而是為了更好地發現自己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而有針對性地調整,幫助自己緩解焦慮,實現更好的自我成長。
練習:你是「焦慮型人格」嗎?
觀察一下你有哪些「焦慮型人格」的特質?如果你的答案是「是」,建議你在學習本階段內容的同時,把第一階段中第四課的練習再做一個心理週期(二十八天)。
回顧你的原生家庭及成長經歷
觀察看看,你的「焦慮型人格」特質,可能和原生家庭裡的哪些因素有關?
透過以上思考我們不難看出,焦慮之所以難以解決,是因為它有著漫長的生長路徑和累積過程,是由現實中無數的壓力事件堆積起來而產生的,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疏解它也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我們付出努力去自我成長和做心理調節,讓自己的內在慢慢發生改變。記住,在心理成長的路上,慢就是快,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還記得我們在第一階段第一課後面提到的「允許」練習嗎?下面,也請你寫下這幾個字,每天都看一遍:
我允許自己慢慢來!我會慢慢越變越好!
在接下來的課程裡,我會教大家如何針對不同類型的原生家庭陰影和創傷進行自我調整,進而實現焦慮的緩解和擁有更加自由舒展的人生狀態。
延伸話題
很多朋友問我,治療焦慮只服用藥物而不做心理治療可不可以?
這麼說吧,抗焦慮藥物主要幫助我們緩解身體層面的症狀,藥物是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心理困擾的。所以你會留意到,僅僅透過服藥治療焦慮的患者,症狀會不斷地復發。
但如果同時配合心理治療,效果就會穩定和持久得多。因為,如果心理層面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人格狀態和思維模式就沒有得到調整,焦慮也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只有從心理層面深入發掘問題,去看到創傷,去清理傷口,去疏導和修復,去包紮和縫合,才能讓我們的心結打開。內心壓抑的能量釋放出來,我們才能跟自己握手言和,實現輕鬆舒展的狀態,焦慮也才能真正離我們而去。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焦慮星人自救指南:擺脫自我批判、完美主義,探索焦慮核心的修復計畫》,時報出版
作者:唐婧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38個引導練習+10組冥想腳本
找一個安靜的角落,用一支筆,
在失控的焦慮中重新安定自己。
3階段,擺脫焦慮帶來的心理內耗
喜歡自己,比讓世界喜歡你更重要!
每天被事情追著跑,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卻覺得什麼都沒做好。
就算主管給的要求再不合理,也沒辦法拒絕。
別人的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句不經心的話,都會在心裡反復琢磨好久。
時常拿自己跟別人做比較,覺得不如人,自我懷疑。
這些焦慮行為,背後可能隱藏著你沒有意識到的心理傷口:
完美主義、失去控制感、原生家庭創傷……
本書透過3階段帶你突圍,一步步找到焦慮核心,
把焦慮轉化成正面力量,你將發現,走出焦慮一點也不難!
第一階段 焦慮突圍
認識焦慮的底層邏輯,找出「為什麼」。針對引發焦慮的不同原因,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初步緩解焦慮情緒。
第二階段 原生家庭突圍
分析「控制」、「指責」、「忽略」、「角色錯位」四種家庭問題對焦慮型人格的影響,找到成長經歷在我們身上留下的印記,更深層地與焦慮和解。
第三階段 心理內耗突圍
收錄10個不同情境的冥想腳本,包括睡前放鬆、與內在小孩對話、以及公開演講前,重塑自信的15分鐘催眠。幫助你安定身心,遠離焦慮星球!
關於本書
收入、育兒、職場、年齡、外貌……我們的世界被各種各樣的焦慮重重包圍,宛如生活在一座焦慮星球。
這本書是獻給焦慮星人的禮物,它可以是你陷入焦慮時的「急救箱」,跟隨書中的引導,你可以在短時間內找到自己想法中的盲點,發現事情沒有想像的那麼糟。這本書也是你探索原生家庭創傷的「陪伴者」,唯有釐清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擺脫束縛,才有力量重建自我。
作者說,適度的焦慮不一定是壞事,它其實是一種保護機制,提醒我們要預先做好準備。因此我們要做的並不是消滅焦慮,而是學著理解焦慮,緩和它的強度。期待所有焦慮星人,都能藉著這本「焦慮自救指南」,與焦慮和平共處。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