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为儿背井离乡来带娃 都市“老漂族”的老漂族爱与哀愁
天伦之乐的背后,带娃老人们也有不少困惑与辛酸。为儿
听说过“北漂族”“横漂族”,背井现在随着城市化的离乡进一步兴起,以及年轻人向城市中涌去,娃都市的爱我们身边又出现了一个群体——“老漂族”。哀愁sun jdk 源码因为儿女生活和工作繁忙,老漂族原本居住在乡村老家里的为儿老人不得不进城里去帮儿女带孩子,是背井为了帮助忙不过来的儿女,也是离乡为了跟孙子、外孙有更多相处时间。娃都市的爱
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哀愁我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老漂族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为儿7.2%。在泉州,背井这样的“老漂族”并不在少数。面对陌生的都市生活,“老漂族”们有着种种不适和牵挂,他们有时候很想回到老家,但是背负帮子女带娃的责任,往往选择默默地忍受着,毕竟在这里还能享受着与子女孙儿齐聚一堂的甜蜜。
有人说,他们是“漂泊者”,年老了才离开自己最熟悉的地方。而一些人则认为,他们并不孤单,只是还不适应,至少子女就在身边,还能弄孙为乐,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也能互相照应。时值重阳佳节,一起走近这一特殊的老人群体,一起聊一聊“老漂族”们的甜蜜负担。
■记者 傅恒 李菁 庄丽祥 实习生 吴汉阳 文/图
时代的发展加速了人群的流动。儿女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求学生活,kociemba算法 源码当他们扎下根后,不少老年人为照顾幼小,同样也随之来到了新城市,过上了新生活。
从农村来到城市,从熟悉来到陌生,老人们将面临怎样的境况?老来换环境,生活有些不适应;育子理念上,两代人未必能合拍……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进城的“老漂族”在含饴弄孙之余,或多或少面临着一些烦恼和问题,值得社会各界予以关注。
带着两外孙全年无休
回老家两天女儿就累病
30岁这年,市民黄小姐觉得自己的人生“圆满”了,她生下了小儿子,按她的话来说是“完成了二胎任务”。可是,随之而来的是带两个娃的“鸡飞狗跳”。小儿子还没满月,黄小姐就觉得自己撑不住了。公公婆婆和丈夫都要上班,经济条件也不允许雇保姆,她觉得即便每天有48小时都不够用。
黄小姐远在江西的母亲听说了女儿的难处后,二话不说隔天便收拾行李来到泉州,从此过上了远赴他乡帮带娃的辛苦生活。
每天上午不到6点,黄小姐的母亲就得起床做早饭、洗衣服、拖地板。大外孙的辅食要另做,小外孙到了喝奶的点就得冲奶粉。等到饭做好,衣服洗好,外孙们起床了,又得开始喂饭。按键精源码“女儿带不过来,只有我能帮上忙。”黄小姐的母亲话不多,她说出门帮子女带娃,这样的情况在他们老家并不少见。
“我妈心疼我,抢着把大部分事都做了。”黄小姐说。小儿子长到6个月后,黄小姐上班去了,落在母亲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一个人带两个外孙,忙得饭都没法好好吃。“不是不心疼她,实在没有办法。”今年国庆节,黄小姐想着让母亲休息两天,便帮母亲买好了回老家的车票。自己带孩子的第三天,黄小姐就累病了。听说女儿病了,黄小姐的母亲来不及过完假期,又丢下老伴急匆匆地搭车回泉“拯救”女儿。“希望两个孩子能快些长大,就能够轻松些。”黄小姐的母亲说。
起初不适应想回农村
带娃一阵子后乐此不疲
在丰泽一小区楼下,60岁的张老伯独自带着孙子在广场处玩耍。说起自己“漂泊”泉州的经历,他有点感慨。他说自己大半辈子都在安徽老家的小村庄度过。五年前孙子出生,他离开了农村,来到泉州市区。
“刚来的时候,很不适应。车主码源码”张老伯告诉记者,儿子和儿媳都要上班,每天白天就他一人在家里带孙子,还要买菜做饭。晚上孩子们下班后,体谅他白天带娃辛苦,就自己带。然而,晚上将孙子转手给儿子儿媳后,张老伯反而觉得无所事事,就想到了老家的好。张老伯说,以前在村里,晚上可以跟亲友喝酒打牌,到城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有阵子我挺想回去的。”张老伯说,无聊时他会独自喝点酒,打电话和亲友唠叨几句。
孙子一天天长大,张老伯经常带着他到公园玩。每天,张老伯最开心的就是陪着孙子,听他叫爷爷。去年,儿媳又生了一个胖小子。虽然,带娃的任务更重了,但张老伯却乐此不疲。他说,虽然有点想念农村,但在城里能看着孙子成长。“慢慢就习惯了。”张老伯说,他现在会坐公交车了,在公园里也结识了几个能说得上话的手机解锁源码朋友,晚上有时间还会出去下棋。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很满足。
老人不适应市区新环境
他家的一周是“两个世界”
三年前,市民庄先生的女儿出生了,因夫妻是双职工,带孩子的重担只能落在了庄先生父母身上。
妻子产假结束后,在泉港住了半辈子的庄先生父母就到市区来了。从住到市区的第一天,两位老人就极度不适应。生活习惯和儿子儿媳不一样,小区环境与老家也不同,想去趟菜市场都找不到路,更别提想找几个同龄老人聊聊天、参加娱乐活动了。
“最初几天,带孙女对他们来说还是新鲜事,我妈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时间一久,孩子带上手了,能够挤出一点空闲时间,可是想出门不知道去哪,想聊天找不到人,实在把她憋坏了。每天我们下班,他们二老就开始抱怨住不惯。”庄先生说。
庄先生的母亲说,到市区一段时间后,她曾经趁着早上家人还没起床时,抓紧时间到东湖公园里跳跳舞,跳一会儿就得匆匆忙忙到菜市场去买菜,回家煮饭。“为了有点休闲活动,只能比往常更早起。”庄先生的母亲告诉记者,带孙女和做家务很辛苦,她想要找些休闲活动调节一下,但又必须缩短睡觉的时间。
来泉州一个多月后,庄先生的母亲突然告诉他,老家亲戚有事,他们必须赶紧回去两天。听说老家有事,庄先生赶紧开车载母亲回去,妻子只能请两天假照顾孩子。可是,两天过去了,庄先生的父母却迟迟不提回市区的事。
“问他们什么时候来,总说还有事,没法来。问了几次以后,我就知道他们肯定是因为不适应这里的环境,不想过来了。”庄先生很无奈,考虑了几天后,庄先生带着女儿回泉港和母亲“谈判”。“我理解老人的心情,但是孩子还小,离开爸妈和奶奶长期在老家生活也不行,所以我就想了个折中的办法。每周一到周四,母亲到泉州带孩子,周五到周日,她就带着孩子回老家去。”庄先生说。
这个办法,让庄先生家的一星期被折腾成了“两个世界”。每到周四,他的父亲就得从泉港坐车到市区来,把孙女接回老家。每周日,又得和孙女一起回泉州来。“这样折腾真的很辛苦,有时候送他们去坐车,看到父亲背着女儿的背影,心里酸酸的。”
“虽然很麻烦,而且得多花很多交通费,但我们还是宁愿累一点,也不想天天待在市区,在这里实在不适应,能回老家开心多了。”庄先生的父亲说。
市民观点
老人带娃子女放心
“老人帮忙照顾小孩,是挺正常的事。”市民朱先生认为,双职工家庭,夫妻都要工作,小孩就需要老人帮忙带了。“毕竟是自己的父母,孩子让他们带也比较放心。”朱先生说,请保姆虽然可以解决带娃困难,但是并非每个家庭都请得起,家长也是不放心的。“虽然老人离开老家会有些不适,但是能看着孙子一天天长大,相信他们也是开心的。”
“一家人在一起才是家”
“一家人在一起的地方才是一个家。”张先生说,父母年纪大了,兄弟姐妹都不在老家,把他们接到身边,既可以帮忙照顾孩子,也方便自己更好地照顾老人。“如果他们留下家乡,就是孤寡老人,子女都不在身边,把他们接来一起生活其实是更好的选择。”张先生说,大部分老人带孙子还是很开心的。他的母亲每当带娃去公园玩,听到自己被夸“把孙子照顾得很好”“孙子长得很帅”这样的话,都很开心。她还会向其他人炫耀自己的孙子很聪明,把孙子当成自己的骄傲。
老人不该成为带娃“主力军”
作为一个外地来泉的年轻妈妈,许小姐认为,身边有老人帮忙带娃固然好,但老人不该成为带娃的主力军。“父母力所能及帮子女忙,他们把这个当成是责任。”许小姐说,带娃毕竟是父母的义务,而不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义务。“我妈妈从老家过来帮忙,虽然嘴上没说,但是我知道她很想回老家去。”许小姐说,等到孩子上学了,如果妈妈想回老家,那就让妈妈回老家生活。“老人有自己习惯的生活,不应该因为带娃而打乱掉,应该给他们自由。”许小姐说,
应让老人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孙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孩子即将出生,到时候,他的妈妈也要从老家过来帮忙照看。他知道妈妈不适应城市的生活,所以,他和妻子打算妈妈照顾到小孩满月就让她回老家。“来到城市带娃妈妈估计会闷坏。”孙先生说,妈妈熟悉了老家的生活,老家有朋友,有邻居串门,一出门就可以找到人说话,而在城市里住商品房,邻居都是大门紧闭,想找个聊天的人都没有。“父母培养我们很辛苦,不能在他们年老时再剥夺他们喜欢的生活方式。”
心理专家
老人“投奔”子女
易产生不适应感
老年人帮子女抚养孙辈、维护家庭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在中华传统中属于“天经地义”的事情;但从社会经济和观念发展的角度来看,子女可以通过雇佣保姆等多种方式解决带娃问题,不应把带小孩看作是老一辈的“工作”。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裕康分析。
陈裕康认为,老年人脱离原来的生活、社交、工作环境,来到子女工作的城市,对他们来说不仅是精力上的付出,还有经济和感情上的多重付出。“如果老人和子女之间的家庭关系不太和睦,那他们的日子也会难过。”这种背井离乡的生活,或多或少会让老年人感到不适应,但在不少老一辈人的观念里,帮忙带孙辈又是“理所当然”的事,这让他们很无奈。
对于老年人来说,漂泊他乡存在各种不适。对孙辈来说,隔代教育的方式也可能存在不少问题。陈裕康说,老人生活习惯、文化修养、教育水平和子女不尽相同,在教育家庭下一代上存在差异,部分老年人因为溺爱或者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对于孙辈身上的不良习惯、不良行为无能为力,“也有老人在隔代教育上做得不错,但数量不多”。
现在很多小孩沉迷手机、电脑,爷爷奶奶经常管不了。在出现这种教不好孙辈的情况时,有些子女就会责怪父母,导致两代人发生矛盾。所以,作为子女,有老人帮忙照顾小孩的同时,自己也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多陪伴孩子。同时,也应照顾到老人的感受,多陪老人聊天,可以一家人一起出游,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陌生环境。
2024-11-15 04:42
2024-11-15 04:33
2024-11-15 04:31
2024-11-15 04:25
2024-11-15 03:50
2024-11-15 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