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ython实现KMeans(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2.psclib是聚类聚类什么意思?
3.深入浅出KNN算法(原理解析+代码实现)
4.Python实现高斯混合聚类(GMM)
5.weka如何处理分类型属性进行K均值聚类?
6.怎样开始阅读scikit-learn的源码?是否值得读
Python实现KMeans(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项目专栏:Python实现经典机器学习算法附代码+原理介绍
本篇文章旨在采用Python语言实现经典的机器学习算法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对KMeans算法进行深入解析并提供代码实现。源码KMeans算法是代码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旨在将一组数据点划分为多个簇,聚类聚类基于数据点的源码相似性进行分类。
KMeans算法的代码cvv源码优点包括简易性、实现效率以及对于大规模数据集的聚类聚类适应性。然而,源码它需要预先指定簇的代码数量k,并且结果的聚类聚类稳定性受随机初始化的影响。此外,源码KMeans在处理非凸形状的代码簇和不同大小的簇时效果不佳。
实现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聚类聚类本文将重点讲述算法原理、源码优化方式及其Python实现,代码避开复杂细节,专注于算法核心流程,适合初学者理解。
### KMeans算法原理
KMeans算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1. 初始化k个随机簇中心。
2. 将每个数据点分配给最近的簇中心。
3. 更新簇中心为当前簇中所有点的平均值。
4. 重复步骤2和3,直至簇中心不再显著变化或达到预设迭代次数。
### KMeans算法优化方式
1. **快速KMeans**:通过提前选择初始簇中心或采用随机抽样,加速收敛。
2. **MiniBatchKMeans**:使用小批量数据进行迭代,减小计算复杂度,适用于大规模数据集。
### KMeans算法复杂度
时间复杂度通常为O(nki),其中n为数据点数量,k为聚类中心数量,i为迭代次数。validator余额查询源码实际应用中,加速计算可采用上述优化方法。
### KMeans算法实现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提供一个简化版的KMeans算法实现,不使用sklearn直接封装的模型,而是手动实现KMeans的核心逻辑,以帮助初学者更好地掌握算法流程。
**1. 导包
**主要使用Python内置库进行实现。
**2. 定义随机数种子
**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对于随机初始化和选择训练样本具有重要意义。
**3. 定义KMeans模型
**实现模型训练(fit)和预测(predict)方法。
**3.3.1 模型训练
**通过不断迭代更新簇中心以最小化簇内方差。
**3.3.2 模型预测
**预测数据点所属簇,基于最近的簇中心。
**3.3.3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模型完整定义
**整合训练和预测方法,形成完整KMeans模型。
**3.4 导入数据
**使用自定义数据集,包含个样本,每个样本有个特征,7个类别。
**3.5 模型训练
**定义模型对象,指定k值,调用fit方法完成训练。
**3.6 可视化决策边界
**绘制样本的真实类别和KMeans划分后的类别,评估聚类效果。
通过可视化结果可以直观判断KMeans算法在数据集上的聚类性能。
### 完整源码
完整的KMeans算法Python代码实现,包括导入数据、模型训练、预测以及可视化决策边界的部分,旨在帮助读者理解KMeans算法的clj期货指标源码实现细节。
psclib是什么意思?
psclib是什么意思?
psclib是一个用于分类(Classification)和聚类(Clustering)的R软件包。它提供了各种基于概率和距离度量的分类和聚类模型。psclib可用于从文本、图像、音频和其他形式的数据中发现模式并创建分类。与其他软件包相比,它提供了一堆对多元统计分析的陈述性文档和易于使用的命令行接口。
psclib支持基于贝叶斯和频率学派训练的多种分析技术。其模型包括Na?ve Bayes、K-近邻分类器、支持向量机、K-均值聚类、分层聚类和其他常用技术。另外,psclib还包括一些数据准备和可视化工具,可以帮助用户进行数据预处理、清理和可视化。
总之,psclib提供了在R中进行分类和聚类的强大功能。它是一个开放源代码软件包,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和数据科学家处理各种类型的数据分析任务。如果你正在寻找一种简单易用的分类和聚类工具,则psclib是值得一试的优秀选择。
深入浅出KNN算法(原理解析+代码实现)
KNN算法,即K最邻近算法,是一种基于“相似性”进行分类的简单方法。它通过比较样本间的“距离”来决定其类别归属,与K-means聚类算法有所区别,前者是监督学习,后者是无监督学习。KNN的量化资金全景源码核心思想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即样本的分类取决于与其最邻近的K个已知样本的类别倾向。
衡量距离是KNN的关键,常用的距离度量包括欧氏距离、明可夫斯基距离、曼哈顿距离、切比雪夫距离和马氏距离。这些距离公式根据参数的不同,定义了不同类型的距离。KNN的决策过程是,新样本的类别由其与K个最邻近训练样本中类别分布最多的类别决定,但实际决策时,需要考虑距离的加权影响,即距离近的样本权重更大。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代码实现示例,假设我们有一个数据集(部分展示):
数据集(示例):
源码(简化版):
在这个代码片段中,会根据数据集中的距离计算出K个最近邻,然后根据加权原则确定新样本的类别。这段代码展示了KNN算法的具体应用过程。
Python实现高斯混合聚类(GMM)
项目专栏: Python实现经典机器学习算法附代码+原理介绍 我的项目环境: 在本篇专栏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并实现经典的机器学习算法——高斯混合聚类(Gaussian Mixture Model, GMM),使用Python语言进行具体操作,并附上详尽的代码实现与原理介绍。对于机器学习初学者来说,了解GMM的内部运作机制尤为重要。通过本专栏,你将能清晰地理解GMM的核心原理,并动手实现相关代码。基于原生Python实现高斯混合聚类(GMM)
高斯混合聚类(GMM)是一种基于概率模型的聚类算法,假设数据集由多个高斯分布组成,每个簇的雅诗兰黛没得溯源码数据点均是从不同的高斯分布中采样得到的。每个簇由均值向量、协方差矩阵和权重三个参数共同定义。算法的目标是最大化数据点与簇之间的概率匹配,即对数似然函数。算法原理
高斯混合聚类算法基于期望最大化(EM)算法,通过迭代更新参数直至收敛。EM算法包含两个步骤:E步(期望)和M步(最大化)。 E步中,计算数据点属于每个簇的后验概率,即数据点属于特定簇的概率。M步中,根据当前的后验概率重新估计每个簇的参数。算法实现
实现GMM的步骤如下:1. 导入必要的库
主要使用的第三方库包括:numpy、scipy、matplotlib。2. 定义随机数种子
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设置随机数种子。3. 定义GMM模型
3.1 模型训练
迭代估计每个簇的均值向量和协方差矩阵,更新权重,直至收敛。3.2 计算后验概率
计算每个数据点属于每个簇的后验概率。3.3 更新混合簇的系数
更新每个簇的均值向量、协方差矩阵和权重。3.4 判断是否收敛
设置收敛条件,判断算法是否已达到收敛状态。4. 导入数据
使用自定义数据集或实际数据集进行模型训练。5. 模型训练与可视化
训练模型,并使用可视化工具展示聚类结果。完整源码
由于代码过长,无法在此处完整呈现。完整的源码包含上述步骤的具体实现,包括数据导入、模型训练、收敛判断等核心代码段。你可在相关学习资源或代码仓库中获取完整实现。weka如何处理分类型属性进行K均值聚类?
在数据分析中,聚类分析是一个关键工具,尤其是通过Weka进行的。聚类不同于分类,其核心在于将数据实例分组成“簇”,每个簇内的实例紧密聚集,而不同簇间实例的距离相对较远。对于数值型属性,聚类通常采用欧氏距离作为度量。
以K-means算法为例,其过程包括:首先随机选择K个簇中心,然后将每个实例分配到最近的簇中心,形成初始K个簇;接着,计算每个簇的实例均值并更新簇中心,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簇中心和分配不再变化。Weka自动处理分类属性,并对数值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在使用Weka的“Explorer”中,我们以"bank.arff"数据为例,选择“SimpleKMeans”算法,设定“numClusters”为6,设置随机种子为。点击开始后,我们会看到“Within cluster sum of squared error”这一评估标准,数值越小表示簇内实例间距离越小,可通过尝试不同的随机种子来优化结果。
结果显示包括簇中心位置(数值型属性为均值,分类型属性为众数)、标准差以及每个簇的实例数量。可视化聚类结果可通过“Visualize cluster assignments”,在散点图中观察实例分布。最后,你可以保存聚类结果到新的ARFF文件中,便于后续分析。
扩展资料
Weka的全名是怀卡托智能分析环境(Waikato Environment for Knowledge Analysis),是一款免费的,非商业化(与之对应的是SPSS公司商业数据挖掘产品--Clementine )的,基于JAVA环境下开源的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以及数据挖掘(data minining)软件。它和它的源代码可在其官方网站下载。有趣的是,该软件的缩写WEKA也是New Zealand独有的一种鸟名,而Weka的主要开发者同时恰好来自New Zealand的the University of Waikato。
怎样开始阅读scikit-learn的源码?是否值得读
值得阅读scikit-learn源码,开启方式如下: 一、明确目标 在阅读scikit-learn源码之前,你需要明确自己的目的。是想深入了解某个算法的实现细节,还是希望对整个框架有更深的理解,或者是寻找性能优化的灵感?明确目标可以帮助你更有针对性地阅读源码。 二、选择入口点 由于scikit-learn是一个庞大的库,涵盖了许多机器学习算法和工具,建议从你最熟悉的或者最感兴趣的模块开始阅读。例如,可以从分类、回归、聚类等核心模块开始,逐步深入到相关的算法实现。 三、阅读文档和注释 scikit-learn的源码文档中有很多有用的注释和说明,这些可以帮助你理解代码的逻辑和结构。在开始阅读代码之前,建议先查看官方文档和相关模块的API文档。在阅读代码时,重点关注函数的逻辑、数据结构和算法实现。 四、逐步深入 不要试图一次性理解整个库的源码,这可能会非常困难。建议逐步深入,先从核心模块开始,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模块。在阅读代码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先做标记,继续阅读后面的内容,等理解了一些相关内容后再回头查看。 关于是否值得读scikit-learn的源码: 是的,阅读scikit-learn的源码对于深入理解机器学习和提升编程能力都非常有帮助。 1. 理解算法原理:通过阅读源码,可以深入了解各种机器学习算法的实现细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其原理。 2. 学习编程技巧:scikit-learn的源码非常干净、简洁,且使用了很多高级的编程技巧,如优化、并行处理等。阅读源码可以学习到很多编程技巧和方法。 3. 拓展视野:了解源码可以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机器学习的生态系统,了解哪些工具和方法是最常用的,哪些是比较新的。 总之,阅读scikit-learn的源码对于机器学习爱好者和开发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3)——DPC详解
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1)——DBSCAN详解
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2)——OPTICS详解
1. DPC简介
年,一种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被提出,并在Science上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至今仍是一种较新的聚类算法。相较于经典的Kmeans聚类算法,DPC无需预先确定聚类数目,全称为基于快速搜索和发现密度峰值的聚类算法(clustering by fast search and find of density peaks, DPC)。DPC在论文中的数据聚类结果非常出色,但也有观点认为DPC只适用于某些数据类型,并非所有情况下效果都好。论文链接:science.org/doi/abs/....;官网链接:people.sissa.it/~laio/R...;包含源代码程序及相关数据。此外,还有一些基于DPC的改进算法被提出,可参见相关论文。
该算法基于两个基本假设:1)簇中心(密度峰值点)的局部密度大于围绕它的邻居的局部密度;2)不同簇中心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为了找到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簇中心,该算法引入了局部密度的定义。
DPC的优缺点分析如下:优点:1)对数据分布要求不高,尤其对于非球形簇;2)原理简单,功能强大;缺点:1)二次时间复杂度,效率低,大数据集不友好;2)不适合高维;3)截断距离超参的选择。
2. DPC算法流程及matlab实现
在官方网站下载相应的数据及代码后,可直接在matlab里运行。此外,运行过程中需要两个操作,得到最终的聚类结果。1)输入数据文件名:example_distances.dat;2)得到决策图之后选中偏右上角的几个点(说明其值较大,也是此次聚类的中心点),即可得到最终的聚类结果,代码及结果图如下:
图中可以看出,根据决策图中选中的5个点,聚类结果为5类(黑色的噪声点,不包含在聚类的结果中)。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上述程序的输入数据是原始二维数据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原始数据,因此可将原始数据处理成相应的距离数据,即可直接利用上述程序。
当然也可以通过修改代码,直接输入原始数据得到聚类结果。代码如下: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DPC聚类得到的结果图不是原始数据的聚类结果图(看坐标值可以看出来),而是以一种表示方式展示聚类的结果。可以根据聚类得到的数据(分好类的数据)以及聚类中心绘制原始数据聚类结果图,用分好类的数据直接plot即可。
3. 总结
DPC作为一种较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也有人认为DPC只适用于某些数据类型,并非所有情况下效果都好。因此,选择何种聚类算法,还需要根据自己的数据特点及需求,不能盲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