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ET源码解读kestrel服务器及创建HttpContext对象流程
2.2024年度Linux6.9内核最新源码解读-网络篇-server端-第一步创建--socket
3.正点原子lwIP学习笔记——ICMP协议
4.详解 WebRTC 协议原理与框架
5.Linux网络编程中网络传输KCP协议原理解析
6.基于 Golang 实现的网络网络 Shadowsocks 源码解析
.NET源码解读kestrel服务器及创建HttpContext对象流程
深入理解.NET中HTTP请求处理流程及Kestrel服务器和HttpContext对象创建
从用户键入请求到服务器响应,整个过程涉及多个协议层次和网络设备。协议协议客户端浏览器首先尝试从本地缓存中查找目标服务器的源码源码IP地址,若未找到则向DNS服务器发起查询。网络网络DNS服务器递归查询上级服务器直至找到目标IP。协议协议TCP连接建立后,源码源码英语网站源码浏览器向服务器发送HTTP请求报文,网络网络通过多次层次解析,协议协议数据从HTTP报文流转至目标服务器。源码源码服务器处理请求,网络网络生成HTTP响应报文,协议协议最终返回客户端。源码源码
Kestrel作为.NET默认Web服务器,网络网络负责处理HTTP请求与响应。协议协议HttpContext对象保存请求信息,源码源码包括授权、身份验证、请求、响应、会话等。每个HTTP请求都初始化一个新HttpContext对象。
创建HttpContext对象的关键步骤涉及主机构建器、Kestrel服务器配置、启动主机以及监听HTTP请求。在Program中使用CreateBuilder方法创建主机构建器,并配置所需设置与服务。Kestrel服务器通过UseKestrelCore方法应用到主机构建器上下文。启动主机后,监听HTTP连接,创建并处理HTTP连接和请求的中间件。
HTTP/2帧解析核心处理流程包括读取、解析帧数据、头部解码、流管理及请求执行。循环读取数据、处理帧、管理请求流并执行操作。ProcessRequests方法创建HttpContext对象,初始化上下文信息与请求、响应对象。
理解HTTP请求数据流转、Kestrel服务器工作原理及HttpContext对象创建,有助于清晰认知整个运作流程。深入研究这些组件,可快速定位问题或定制扩展功能。
年度Linux6.9内核最新源码解读-网络篇-server端-第一步创建--socket
深入解析年Linux 6.9内核的网络篇,从服务端的第一步:创建socket开始。理解用户空间与内核空间的firefox源码socket交互至关重要。当我们在用户程序中调用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实际上是触发了从用户空间到内核空间的系统调用sys_socket(),这是创建网络连接的关键步骤。 首先,让我们关注sys_socket函数。这个函数在net/socket.c文件的位置,无论内核版本如何,都会调用__sys_socket_create函数来实际创建套接字,它接受地址族、类型、协议和结果指针。创建失败时,会返回错误指针。 在socket创建过程中,参数解析至关重要:网络命名空间(net):隔离网络环境,每个空间有自己的配置,如IP地址和路由。
协议族(family):如IPv4(AF_INET)或IPv6(AF_INET6)。
套接字类型(type):如流式(SOCK_STREAM)或数据报(SOCK_DGRAM)。
协议(protocol):如TCP(IPPROTO_TCP)或UDP(IPPROTO_UDP),默认值自动选择。
结果指针(res):指向新创建的socket结构体。
内核标志(kern):区分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的socket。
__sock_create函数处理创建逻辑,调用sock_map_fd映射文件描述符,支持O_CLOEXEC和O_NONBLOCK选项。每个网络协议族有其特有的create函数,如inet_create处理IPv4 TCP创建。 在内核中,安全模块如LSM会通过security_socket_create进行安全检查。sock_alloc负责内存分配和socket结构初始化,协议族注册和动态加载在必要时进行。RCU机制保护数据一致性,确保在多线程环境中操作的正确性。 理解socket_wq结构体对于异步IO至关重要,它协助socket管理等待队列和通知。例如,在TCP协议族的inet_create函数中,会根据用户请求找到匹配的协议,并设置相关的操作集和数据结构。 通过源码,我们可以看到socket和sock结构体的关系,前者是用户空间操作的抽象,后者是内核处理网络连接的实体。理解这些细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编写C++网络程序。 此外,原始套接字(如TCP、怎么让源码UDP和CMP)的应用示例,以及对不同协议的深入理解,如常用的IP协议、专用协议和实验性协议,是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的重要部分。正点原子lwIP学习笔记——ICMP协议
ICMP协议是一个网络层协议。一个新搭建好的网络,通常需要先进行一个基本的测试,以验证网络是否畅通;但IP协议并不提供可靠传输。如果数据包丢失了,IP协议并不能通知传输层是否丢失以及丢失的原因。因此,我们需要ICMP协议来完成这样的功能。
总结来说,为了更有效地转发IP数据报和提高交付成功机会。
ICMP协议类型与结构:对于ICMP协议中的差错报告报文,在lwIP中实现的是目的不可达以及超时的报文;对于超时报文,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生存时间TTL(在IP首部中),另一种是分片传输中,接收到一个分片后的超时等待时间超时;ICMP协议中的询问报文,lwIP实现的则是回送请求/应答报文。
无论是差错还是询问报文,前4个字节是一样的:第一个是类型,第二个是代码,例如超时就是0/1,0代表生存时间为0、1则是超时等待时间为0;后两个是校验和;之后的4个字节则是取决于ICMP报文的类型;整个ICMP的数据部分,长度取决于类型;整个ICMP报文是在网络层,可以说IP数据包包含了IP首部以及ICMP报文。
ICMP差错报文用于检测IP数据报在传输过程中的异常信息(目的不可达、源站抑制、重定向、超时、参数错误)。
ICMP类型为3,则代表了是目的不可达;lwIP实现了代码值2、3、4的差错;ICMP类型为则代表了是超时错误;代码值0代表传输期间生存时间为0,1代表数据报组装期间生存时间为0。
ICMP查询报文用于诊断两个网络设备之间是否能够通信。
lwIP只处理ICMP类型0/8,代表了回显请求/应答;目的主机收到ICMP回送请求报文后立即回送应答报文,若源主机能收到ICMP回送应答报文,则说明到达该主机的网络正常(PING)。
ICMP报文数据结构:以上结构体位于icmp.h中;包括有ICMP的类型、代码、校验和、850捕鱼源码标志符以及序号五个变量。
差错报文中,前4个字节是类型、代码和校验后;后4个字节全为0;然后传输的数据就是因其差错的IP首部以及他的pbuf的前8个字节的数据;查询报文的前4个字节与差错报文一样;后4个字节中,2格式标识符,2个事序号;数据部分则是请求报文发送和应答报文重复(就是类型为8,就是回送请求,直接把类型改为0,变成回送应答)。
lwIP只实现目的不可达、超时差错报文,它们分别为icmp_dest_unreach和icmp_time_exceeded函数;这两种差错报文都是调用icmp_send_response发送;其源码和注释如下:
以上源码的逻辑,就是根据当前的type和code判断处理方式,判断得到是差错报文,就把被丢弃数据包的pbuf中的IP首部和前8个字节数据拷贝到差错报文中(同样也是一个pbuf)。
请求报文发送,应答报文重复。简单来讲,应答包是在请求包的基础上修改得来;查询报文的源码和注释如下:
总结来说,ICMP的回送请求,把ICMP结构体的type从8改成0,然后把pbuf的payload上移个字节,添加IP首部,就变成了回送应答包。
这一篇的源码还是比较简单易懂的,没有太多要F跳转的内容,总的原理也比较清晰。
至此,lwIP的大部分协议都学完了,还剩下TCP和UDP协议,现在的lwIP框架如下:
详解 WebRTC 协议原理与框架
WebRTC,全称为Web Real-Time Communication,是一个强大的实时通信API,它允许网页浏览器进行语音和视频对话,且于年由Google等公司开源并成为W3C推荐标准。WebRTC的核心在于其安全的实时传输协议(SRTP),确保数据加密、认证和完整性,实现音视频通信的可靠性。架构图展示了核心层(包括Voice Engine、Video Engine和Transport)与应用层的互动,其中Video Engine负责VP8/VP9编解码,Audio Engine处理编码、网络适配和回声消除,Transport则基于UDP协议进行高效数据传输。
WebRTC的核心功能包括音频处理(如Opus编解码、网络适配和回声消除)、apigetway 源码安装视频处理(VP8/VP9编码、防抖和图像处理)、以及传输模块,它利用UDP协议提供实时、低延迟的通信。视频渲染则在应用层进行。WebRTC支持自定义开发,允许扩展API实现各种功能,如美颜、贴图等。
要使用WebRTC,开发者可以利用提供的Web API(JavaScript接口)或Native C++ API进行编程,涉及的API包括Network Stream API、RTCPeerConnection和Peer-to-peer Data API。WebRTC的架构灵活,支持P2P连接,但在NAT和防火墙环境下需要额外的ICE和STUN/TURN协议来解决连接问题。
WebRTC的协议栈涉及RTP、SETP和SCTP等协议,其中Session组件基于libjingle实现,而Transport则处理数据传输。源码结构复杂,但通过理解基本网络协议如RTP、SDP、ICE、RTCP等,可以深入学习WebRTC的实现细节。
总之,WebRTC为实时通信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开发者需要掌握基本网络协议知识,理解其架构和API,才能充分利用这一技术进行音视频应用的开发。
Linux网络编程中网络传输KCP协议原理解析
在Linux网络编程的世界里,KCP协议犹如一把锐利的匕首,专为追求游戏实时性的开发者精心打造。它放弃了TCP的繁琐友好,以换取更高的数据传输效率,基础架构源于UDP的轻盈。KCP的核心理念是“自私”,它聚焦于每一包数据的传输,而非全局网络状况的考量,这在它的头部字段中可见一斑:连接号、命令字、分片信息、接收窗口大小、时间戳、序列号和确认号等,每一项都精心设计,为高效传输保驾护航。
KCP的通信流程犹如精密的机器,数据接收与发送的过程井然有序。接收时,数据会被有序地存入rcv_buf,而发送则会对数据进行智能分片,同时运用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策略,底层操作则依赖于recvfrom()和sendto()这两个功能强大的函数。
对于初学者,我们推荐从C/C++实现TCP/IP协议栈、腾讯面试题和服务器架构师学习资料等资源开始,逐步掌握KCP的实践应用。理解KCP的关键在于数据接收的管理、发送的策略,以及如何巧妙地运用底层网络函数。
KCP的确认机制独特而灵活,snd_buf中存储着待发送和未确认的数据包,它结合了una(类似TCP的ack)和单独ack,优先检测una,确保数据的准确传递。其重传策略设计巧妙,如自定义超时时间、快速重传和延迟ack,以及非退让流控,这一切都为了在效率与可靠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
KCP的实现原理深藏奥秘,作为应用层协议,它通过接收窗口管理实现选择性重传,巧妙地处理网络拥塞。源码分析深入浅出,从初始化KCP对象到数据包的发送逻辑,每个细节都体现着稳定通信的匠心独运。
ikcp_send函数是发送逻辑的主角,它根据数据包的分片计数创建segment,并通过双向链表操作实现发送。在数据分片发送过程中,它会先发送ACK,再根据窗口探测和探测时间进行数据传输,确保每个环节都精确无误。
队列与缓冲管理是KCP高效运行的关键,特别是nodelay模式下的快速响应。ikcp_flush和ikcp_input函数分别负责更新时间戳和处理接收数据,从ACK到数据包的解析,每一处都体现着KCP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KCP之所以能在丢包网络环境中大放异彩,得益于其无系统调用接口、无需繁琐的连接建立与断开,以及灵活的参数配置。然而,这背后的学习成本和部分运营商对UDP的限制也不容忽视。
总结来说,KCP是TCP的精简版,它在实时传输和重传效率上进行了深度优化,尤其适用于对延迟敏感的游戏应用,如《英雄联盟》。尽管有其局限性,但其在特定场景下的表现无疑是令人称赞的。
基于 Golang 实现的 Shadowsocks 源码解析
本教程旨在解析基于Golang实现的Shadowsocks源码,帮助大家理解如何通过Golang实现一个隧道代理转发工具。首先,让我们从代理和隧道的概念入手。
代理(Proxy)是一种网络服务,允许客户端通过它与服务器进行非直接连接。代理服务器在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充当中转站,可以提供隐私保护或安全防护。隧道(Tunnel)则是一种网络通讯协议,允许在不兼容网络之间传输数据或在不安全网络上创建安全路径。
实验环境要求搭建从本地到远程服务器的隧道代理,实现客户端访问远程内容。基本开发环境需包括目标网络架构。实验目的为搭建隧道代理,使客户端能够访问到指定远程服务器的内容。
Shadowsocks通过TCP隧道代理实现,涉及客户端和服务端关键代码分析。
客户端处理数据流时,监听本地代理地址,接收数据流并根据配置文件获取目的端IP,将此IP写入数据流中供服务端识别。
服务端接收请求,向目的地址发送流量。目的端IP通过特定函数解析,实现数据流的接收与识别。
数据流转发利用io.Copy()函数实现,阻塞式读取源流数据并复制至目标流。此过程可能引入阻塞问题,通过使用协程解决。
解析源码可学习到以下技术点:
1. 目的端IP写入数据流机制。
2. Golang中io.Copy()函数实现数据流转发。
3. 使用协程避免阻塞式函数影响程序运行效率。
4. sync.WaitGroup优化并行任务执行。
希望本文能为你的学习之旅提供指导,欢迎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技术分析内容。
Java教程:dubbo源码解析-网络通信
在之前的内容中,我们探讨了消费者端服务发现与提供者端服务暴露的相关内容,同时了解到消费者端通过内置的负载均衡算法获取合适的调用invoker进行远程调用。接下来,我们聚焦于远程调用过程,即网络通信的细节。
网络通信位于Remoting模块中,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包括但不限于:dubbo协议、rmi协议、hessian协议、ty进行网络通讯,NettyClient.doOpen()方法中可以看到Netty的相关类。序列化接口包括但不限于:Serialization接口、Hessian2Serialization接口、Kryo接口、FST接口等。
序列化方式如Kryo和FST,性能往往优于hessian2,能够显著提高序列化性能。这些高效Java序列化方式的引入,可以优化Dubbo的序列化过程。
在配置Dubbo RPC时,引入Kryo和FST非常简单,只需在RPC的XML配置中添加相应的属性即可。
关于服务消费方发送请求,Dubbo框架定义了私有的RPC协议,消息头和消息体分别用于存储元信息和具体调用消息。消息头包括魔数、数据包类型、消息体长度等。消息体包含调用消息,如方法名称、参数列表等。请求编码和解码过程涉及编解码器的使用,编码过程包括消息头的写入、序列化数据的存储以及长度的写入。解码过程则涉及消息头的读取、序列化数据的解析以及调用方法名、参数等信息的提取。
提供方接收请求后,服务调用过程包含请求解码、调用服务以及返回结果。解码过程在NettyHandler中完成,通过ChannelEventRunnable和DecodeHandler进一步处理请求。服务调用完成后,通过Invoker的invoke方法调用服务逻辑。响应数据的编码与请求数据编码过程类似,涉及数据包的构造与发送。
服务消费方接收调用结果后,首先进行响应数据解码,获得Response对象,并传递给下一个处理器NettyHandler。处理后,响应数据被派发到线程池中,此过程与服务提供方接收请求的过程类似。
在异步通信场景中,Dubbo在通信层面为异步操作,通信线程不会等待结果返回。默认情况下,RPC调用被视为同步操作。Dubbo通过CompletableFuture实现了异步转同步操作,通过设置异步返回结果并使用CompletableFuture的get()方法等待完成。
对于异步多线程数据一致性问题,Dubbo使用编号将响应对象与Future对象关联,确保每个响应对象被正确传递到相应的Future对象。通过在创建Future时传入Request对象,可以获取调用编号并建立映射关系。线程池中的线程根据Response对象中的调用编号找到对应的Future对象,将响应结果设置到Future对象中,供用户线程获取。
为了检测Client端与Server端的连通性,Dubbo采用双向心跳机制。HeaderExchangeClient初始化时,开启两个定时任务:发送心跳请求和处理重连与断连。心跳检测定时任务HeartbeatTimerTask确保连接空闲时向对端发送心跳包,而ReconnectTimerTask则负责检测连接状态,当判定为超时后,客户端选择重连,服务端采取断开连接的措施。
详解 WebRTC 协议原理与框架、WebRTC编程问题迎刃而解
WebRTC,全称Web Real-Time Communication,是一种允许网页浏览器进行实时语音和视频对话的API,自年由Google等公司开源并被W3C推荐后,迅速在开发者中普及。它通过SRTP加密RTP数据,确保通信的安全性。核心架构由四部分组成:Voice Engine、Video Engine、Transport以及应用层API,各自处理音频、视频、传输和扩展功能。
在架构图中,绿色部分代表WebRTC核心层,提供基础API,紫色部分是应用层,开发者可以根据需要扩展。核心层的Voice Engine包含编码解码、网络适配和回音消除等功能,Video Engine负责VP8/VP9视频编解码,以及防止视频抖动和图像处理。Transport模块则利用UDP协议实现高效、实时的数据传输,并通过计算估计网络带宽,支持非音视频数据传输。
要使用WebRTC,开发者可以利用javascript Web API或本地C++ API,开发实时通信应用。WebRTC允许基于浏览器的网络流API、RTCPeerConnection和P2P数据API构建应用,如音频视频聊天。架构上,WebRTC通过P2P直接在浏览器间传输媒体流,但需要通过ICE、STUN和TURN等协议解决NAT和防火墙带来的挑战。
WebRTC协议栈涉及RTP、SETP、SCTP等协议,Session组件基于libjingle库,而Transport层则使用了libjingle的网络和传输组件。源码结构复杂且快速变化,涉及PeerConnection、模块化设计、网络传输模块和基础网络协议理解,如RTP报头格式、RTCP报告和扩展等。
学习WebRTC需要对基本网络协议有深入理解,如RTP负载格式、RTP报头扩展以及RTCP报告间隔。资源方面,可通过书籍、示例代码和开发者社区来深入学习,如跨平台的WebRTC Demo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