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在2022年9月9日公布2022年国内系统重要性19家银行名单及分组。家大竞争此前一周,行放A股42家上市银行已悉数披露中期业绩报告。力更经过上半年复杂市场洗礼之后,更承在这份“中考”榜单中,中考delphiqq源码哪些银行赚钱能力仍然高歌猛进?哪些银行资产质量在承压?哪些业务是家大竞争银行间最激烈的战场?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近期对资产规模在2万亿元及以上的国内20家大银行(其中19家获评2022年度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研究发现,在上半年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大幅扩表和利润规模依然相当可观的行放大情势下,20家大银行业绩分化有所加剧,力更少数系统重要性银行在资产规模、更承资产质量、中考资本状况、家大竞争盈利能力、行放热点业务竞争力等方面呈现出较大的力更压力。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为此调研了国内5家大型券商的更承银行研究团队,深度剖析20家大银行“中考”成绩中的弱项和强项,并据此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
本次研究所指国内20家大型商业银行(以下均称为“20家大银行”)包括6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邮储)、10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兴业、中信、光大、浦发、平安、华夏、广发、民生、浙商)和4家城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其资产规模均超过2万亿元。
截至6月末,20家大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达到233.9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的约2/3;20家大银行总资产规模比年初增长7.85%,半年增量已超2021年全年增量,增速创2016年以来同期新高。股票公式xlpl源码其中,6大国有银行上半年末资产规模均超过10万亿元,资产规模合计较年初增加13.45万亿元,增速9.25%,相当于半年新增一家交通银行,是银行业规模增长和资产负债表扩张的主要贡献力量。
同样截止到6月末,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合计63.9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59%,规模增速自2017年以来持续低于20家大银行平均水平,且两者剪刀差扩大至3.26%,为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大。广发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上半年资产规模分别仅增加0.85%、2.92%和3.81%,在20家上市银行中排名垫底,资产规模增速较同业明显承压。
而在存贷款规模方面,截至6月末,19家大银行(广发银行暂未公布,下同)存贷款总额合计分别达到158.4万亿和133.3万亿,较年初分别增长9.2%和7.5%。分类型看,6大国有银行存款增速与19家大银行均值持平,贷款增速比均值快1个百分点;9家股份制银行存款规模增速与国有大行基本持平,但贷款增速比国有大行低3.38个百分点。这显示贷款规模增长乏力是造成股份制银行资产规模增长低迷的主要因素。其中,浦发银行的贷款规模仅增长2%,为19家上市银行中最低,承压明显;4家城商行分化明显,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存贷款增速较慢,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存贷款均录得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中银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林媛媛在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调研时表示,在稳增长宽信用的背景下,银行业规模增长提速。大行稳增长发力中表现更突出,业务更为稳健。如何修改dex源码股份制银行整体表现在各类银行中偏弱,特别是在资产规模、贷款规模方面,股份制银行上半年表现几乎陷于停滞。随着9月15-16日,国有大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接连宣布下调存款挂牌利率,预计下半年股份制银行宽信用的要求或提升,资产规模、信贷规模增速有望企稳。
块头大之外,20家大银行仍然是A股重要利润贡献来源。上半年,20家大银行实现净利润合计首次超过1万亿元大关,达10078亿元,同比增长6.52%,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速1.91个百分点。同期,A股4913家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总额3.25万亿元,同比增长3.15%。20家银行上半年的净利润总额相当于全部A股净利润总额的31%,而增速领先A股平均水平1倍以上。
尽管银行业整体利润可观,但盈利能力差别越来越大。截至6月末,20家大银行实现营业收入合计达2.93万亿元,同比增长4.61%。其中华夏银行、上海银行、浦发银行上半年营收分别仅增长0.7%、0.86%和1.3%,几乎陷入停滞。从营收的构成来看,19家银行(不含广发银行,下同)利息净收入合计2.06万亿元,同比增长4.56%;非利息收入合计8310亿元,同比增长4.88%。其中利息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超过70%。
其中,民生银行上半年营业收入、利息净收入、净利润分别较2021年同期下降15.5%、影视php对接源码17%和7%,是唯一在上述3项重要盈利指标中同时出现负增长的上市银行,经营业绩明显承压。按2021年的计提比例测算,民生银行今年上半年少计提减值损失70.44亿元,占同期归母净利润的71%,成为民生银行上半年利润增速的主要贡献来源。
国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在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调研时称,利息净收入增速不及营业收入增速,反映出在央行持续推动市场利率下行政策影响下,上半年银行间存款竞争激烈,而居民单位消费意愿降低后定期储蓄意愿升高,导致银行负债成本明显提高,而贷款生息资产的整体收益率下降较多。
存款利率“升”而贷款利率“降”的背后,银行的净息差和净利差明显走低。半年报显示,19家最大银行上半年的净利差和净息差整体水平均较年初收窄8个基点。
分类型看,浦发银行、江苏银行和浙商银行上半年保持净利差和净息差双双扩大;民生银行、宁波银行、华夏银行的净利差和净息差均出现15个基点以上的收窄,特别是民生银行,其净息差水平较年初降幅高达14%,在上市银行中承压最大。
为缓解净息差不断下行的压力,9月15-16日,6大国有大行及部分股份制银行相继宣布下调存款利率,活期存款、一年期至三年期等不同期限的存款利率降幅不一,其中三年期降幅为15个基点。广发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倪军在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调研时对此解释,当前银行业整体息差压力较大,预计存款利率下调对相关银行四季度和2023年的净息差表现有一定利好作用。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从此次大中型银行同步下调存款利率的节奏看,是对银行业经营基本面的保护。
除息差之外,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是银行中间收入的重要来源,上半年风光不再。影视php源码搭建截至6月末,19家上市银行的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合计4542.86元,同比微增25亿元。其中,邮储银行、浙商银行、北京银行同比分别增长56%、32%和30%,而民生银行、上海银行同比分别下降了22%和19%。
对于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速的整体下滑,王剑在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调研时称,主要是因为上半年资本市场表现不佳与减费让利等因素,包括银行理财、代理和托管的大财富类收入以及投行咨询类收入整体同比下行。虽然理财和财富管理业务长期看有很大发展空间,但其收入占比较低,短期内对银行的净利润影响不大。
资产质量状况一直是银行业受关注的重点。其中涉及的主要核心指标包括不良贷款余额、计提减值准备、不良贷款率、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拨备覆盖率、拨贷比等。
截至6月末,19家大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1.79万亿元,较年初增加6.8%,增速低于同期资产规模和贷款规模增速。其中,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兴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增加21%、15%和13%,在不良贷款增幅方面承压最大。
不良贷款率方面,6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均低于1.5%,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浦发银行不良率超过了1.5%,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的不良率较年初水平增幅排名前三。
与不良资产相对应,银行计提减值情况值得关注。上半年,19家大银行计提减值准备金合计7789.75亿元,与2021年同期持平。考虑到上半年创纪录的资产规模和贷款增速,银行上半年计提减值的力度明显减轻,19家上市银行上半年的计提减值准备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6.92%,不及2021年同期的28.21%。民生银行上半年计提减值准备金较2021年同期减少34%,占上半年该行营收的比例也较2021年同期下滑9.49个百分点,是计提减值幅度放缓最明显的银行。
在整体偏于宽松的拨备计提政策下,19家大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整体较年初和一季度末略有回落。其中,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拨备覆盖率较年初分别下滑29.81、17.43和15.29个百分点,下滑幅度最大。民生银行拨备覆盖率自年初以来持续下滑,至6月末仅有140.74%,在20家最大商业银行中排名垫底。
国泰君安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张宇在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调研时表示,民生银行2022年6月底的不良率和关注率均环比下降1个基点,逾期率也略有改善,资产质量正在修复。具体来看,民生银行对公和零售不良率均较年初边际下降,改善幅度较大的是零售小微贷款、采矿业和IT 业;但对公房地产业和制造业不良余额和不良率上升较快。随着民生银行加强存量不良核销和重视发展战略客户,预计未来资产质量将逐步改善。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观察认为,2009-2012年,民生银行曾经是净息差表现最好的商业银行之一,凭借创新的小微业务模式,其净息差持续稳定在行业领先水平,这也给民生银行在资本市场带来了更好的估值溢价。但是银行经营不能仅凭“一招鲜”,最近10年,民生银行的净息差跟随行业大势振荡下行,但受内外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跌势显著超过其它股份制银行。到2017年时,其净息差已经在上市股份制银行中垫底。虽然2017-2020年银行业净息差水平有所回升,但民生银行净息差仍在中下游徘徊,2020年后再度回落至股份制上市银行垫底水平。如今的民生银行,又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在中国人民银行9月9日的通告中,浙商银行成为唯一资产规模超过2万亿元但没有获评2022年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全国性银行,而广发银行则是唯一没有上市的系统重要性银行。
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监管机构对非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的基本要求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7.5%、8.5%和10.5%。相对于普通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对系统重要性银行主要在资本指标上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2021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系统重要性银行分为五组,第一组到第五组的银行分别适用0.25%、0.5%、0.75%、1%和1.5%的附加资本要求,由核心一级资本满足。
与2021年度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相比,民生银行在今年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中因得分较低,从2021年的第二组掉到了第一组,相应地对其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也随之下调。
截至6月末,除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三项指标保持稳定提高外,其它18家上市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均较年初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滑最大,分别下滑0.63和0.59个百分点;浙商银行、交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滑最大,分别下滑1.16和0.81个百分点。
资本补充压力方面,平安银行、中信银行、江苏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53%、8.56%和8.57%,排名靠后,均接近7.5%的监管要求下限,未来存在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压力;华夏银行资本充足率11.55%,接近10.5%的监管要求下限,未来存在补充二级资本的压力。
国盛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马婷婷在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调研时表示,根据中报数据测算,上市系统重要性银行保持当前资产规模增速,相对于当前的监管要求最近三年均无资本缺口。未来随着经济逐步修复,银行规模增速不断提升,部分银行仍需进一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目前资产充足率较低的中信银行和华夏银行已分别推出400亿配股和200亿定增的预案,并在积极推进中。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下滑的背后,与商业银行近年来资产质量持续承压密切关联。一方面,银行每年的未分配利润是资本补充的重要来源,但是近年来商业银行普遍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银行的资本补充来源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规模扩张、信贷投放,以及对股东的现金分红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资本充足率下降。因此,银行业尽快建立多渠道、可持续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将更加重要,或者加速完善轻资本经营模式。
在银行各项非信贷业务中,理财产品无疑是目前各大商业银行的必争之地,监管也对相关业务的信息披露高度重视。从半年报可以看出,各大商业银行均按照监管要求分别披露了截至2022年6月30日及2021年12月31日时的理财产品余额。
国有大行上半年理财产品整体发行规模承压更大。截至6月末,19家大行理财产品余额合计23.48万亿元,较2021年底下降975亿元。其中,6大国有银行理财产品余额10.22万亿元,占比42.79%,较年初下降约8700亿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截至6月末的理财产品余额较年初分别下降了11%、11%、10%和9%;9家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余额11.62万亿元,占比48.66%,较年初增加约6500亿元;4家城商行理财产品余额2.02万亿元,占比8.55%,较年初增加约1700亿元。
虽然包括理财产品在内的大资管业务收入整体同比下行,但各家银行的理财子公司上半年业绩表现亮丽。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除浙商银行外,19家大行均已获批理财子公司(北京银行为获批筹建,其余银行理财子公司均已开业)。其中,可比的14家理财子公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合计约150亿元,同比增速高达63%,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建信理财等6家理财子公司上半年净利润超10亿元,华夏理财、中银理财的净利润同比分别暴增4.7倍和2倍;然而,平安理财上半年净利润却较2021年同期下跌了52.2%,成为唯一业绩承压的理财子公司。
与此同时,与理财子公司平均超过20%的ROE水平相比,工银理财、平安理财截至半年报的ROE分别为10.63%和11.23%,明显低于同业,仅略高于其母行表内ROE水平,显示其理财子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率承压。
光大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在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调研时认为,上半年银行理财子公司表观盈利能力较强,这对于夯实风险准备金,进而支撑现金管理类理财维持适度保有规模具有重要作用。银行理财公司业已成为养老理财、ESG主题理财等业务创新的主力产品,上半年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大体平稳甚至因市场阶段性下移而承压情况下,各大银行借助代销做大理财规模“以量补价”,是提振银行中间收入贡献的重要抓手。预计下半年还将有更多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借代销理财实现规模扩张和中间收入贡献快速增长。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2022年上半年,浦银理财、上银理财、民生理财先后开业,京银理财获批筹建,银行理财子公司仍处于初创期。各理财公司一方面继续深耕投资研究、客户服务、资管系统建设等,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推进业务转型,遵循监管要求,持续推进产品整改。其中,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已占到理财产品总规模的95%以上。而按照监管的要求,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整改过渡期即将于2022年末结束。非合规产品整改进入倒计时。
(数据搜集/制图:李鹤鸣)